张登本--溯本求源读《内经》讲解.ppt
朔本求原学内经,陕西中医学院 张登本 2014年7月22日长春,导 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孔子学院2011年庆典会上说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论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此处仅从“河图”“洛书”“十月太阳历” 3点在其中的应用予以介绍,回答将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学称为“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理由,提 纲,一、“河图”“洛书”与读内经 “洛书” “河图” 内经应用“河图”“洛书”举例 二、历法知识与读内经 三、读内经与十月历 十月历特点 “洛书”与十月历 阴阳与十月历 五行与十月历 天干地支与十月历 内经应用十月太阳历法举例,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记录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理解,以子午(南北)卯酉(东西)为纵横坐标,用“数”表达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以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规律和木、火、土、金、水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 在观测活动的前提下古人发明了太阳十月历、十二月历、阴阳合历、北斗历法,同时也产生了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音律、二十八宿等知识。 这些内容在内经理论构建之中都有体现。由此在学习其中原文之时,务必要对此类知识有所了解,否则就难以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有如是说,1、“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继承,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瞎子摸象,二是树林中捡叶子。两种现象,一个结果不及根本。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批判,只有一个结果只能是大门之外的呐喊” (彝族文化卷首语2013(2) 2、“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上)的明训,孔子也曾经发出 “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论语子罕)的感叹,3、灵枢九针十二原“臣请推而次之,令(针道)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4、灵枢官针素问六节藏象论“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5 、素问著至教论“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一、“河图”“洛书”与读内经,河图”“洛书”是史前哲人用符号形式表达对天文历法知识的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客观地反映了先哲们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理解。 这些文化背景在黄帝内经中有明显的印记,这也成为研读原文时必须要秉持的思路,河图”“洛书”是史前先哲们以图的方式对天文历法的表达。 用白点表示太阳能直接照耀的,为“阳”;用黑点表示太阳不能直接照耀的,为“阴”。 这是史前文化的符号“阴阳”,用符号表示其创立的“1、29”基数和“1、29、10”十进位制,并且用这些符号的布阵解释其对“天文”“历法”现象的理解。 这些伟大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的文化源头,洛书,1、洛书结构图,洛书”与灵枢“九宫八风图,2.“洛书”布阵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四二为肩 六八为足 五居中央 3.“洛书”之理 “洛书”之数的布阵,是在太阳为天文背景下建立的以时间、空间、序列、节律为基本要素的科学模型,是史前古人以图的方式所构建的古老十月历。 这个模型自其建立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建构,表达阴阳消长规律 就“时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 “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阳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57)的消长过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年”;下半年阳消阴长,故为“阴年”。 这是阴阳概念及其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表达五季五方气候运行规律,奇数”为阳,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长夏秋)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 按五运六气理论而言,每个季节各有73.05天。 按十月历法而言,每季72天。 就“空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同样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不同地域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在此影响下不同地域环境之中万物的生长变化,表达五行相生规律,五行本意是指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就时间“序列”而言,五季依次循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 这一次序科学地反映了春季万物复苏,如“木”之萌发; 夏季万物盛长,枝繁叶茂,全年气温最高,如“火”之温热; 长夏气温高湿度大,植物开花结实,孕育新的生命,如“土生万物”; 金秋气温送爽,万物成熟收获,生机收敛,植物的枝叶枯黄凋谢; 冬季气候严寒,阳热之气如同自然的“水”一样涵藏于地下,万物的生机伏匿敛藏。 “五行”之“行”,即季节气候年复一年运行不息之意。 在太阳背景下的五季气候运行不息,万物也随之发生变化,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这就是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表达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节律,在太阳回归年的天文背景下,春(3,木)夏(9,火)长夏(5,土)秋(7,金)冬(1,水)。 五季的温(3,木)热(9,火)湿(5,土)燥(7,金)寒(1,水)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不息。 万物也因之而有生(3,木)长(9,火)化(5,土)收(7,金)藏(1,水)的变化。 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莫不遵循。 这就是“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之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的天文历法背景,3.内经对“洛书”数理的应用举例,黄帝内经大凡涉及“数”的术语,除了蕴涵人们熟知的基数、数目、数量、序数等内涵之外,常常有“洛书”数理所表达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存在于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之中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及其状态之内涵。 这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开篇即将“始于一,终于九”作为医生施针治病必须掌握之“纲纪”的理由。此处的“一”和“九”都具有“洛书一、二八、九表达天文历法之数理所演绎的四时、五行、阴阳等自然法则及其方法”的内涵。 为何“始于一,终于九”是针道的“纲纪”,何以言此因为“洛书”是以太阳为坐标,以太阳回归年(365又14日)为参照系,用数理符号,客观地表达了自然界一岁五季气候的运行变化规律(及“五行相生”之序),以及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规律,而这正是医生针刺治病或者临床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原则。 显然,只有从此源头之数理诠释“一”“九”词语,才能准确的理解何以将其称为“纲纪”的科学内涵,再如“七损八益”这一指导养生的根本大法。结合“洛书”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的应用,就能清晰的表达“七损八益”指得是自然界一年四时阴阳消长规律的科学内涵。 “七”指西方仓果宫,兑卦位,时当秋分。 “七损”正好表达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规律。 “八”指东北方的天留宫,艮卦位,时当立春。“八益”表达了此时阳气渐盛,阴气渐衰的规律。 “七”“八”是指不同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状态。 如素17之“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正应合于此。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素5),即指掌握了四季阴阳消长规律,就能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得以调理,就可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标,素1在介绍前人健康长寿的秘诀时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术数”,是指以河图洛书之“数”量表达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自然法则以及相关的方法。 “数”即是“河图”“洛书”之数。“术”即由其“数”所表达之“理”,因而也是养生保健必须遵循的自然法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之论,即是其“理”的应用之例,也与“七损八益”养生大法相应合,灵枢九针论“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此节原文表述了九针的来源及命名。经文“余闻九针于夫子以针应数也”段,论述了九针的产生、命名的道理。提出了九针与天地、人体之间的相互配合的命题。 “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说明九针的产生取法于天地自然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 。这是“洛书”数理所表达的自然界固有的四时、阴阳、五行等规律。 “一以法天以针应数也”段,说明九针的命名应与天地间各种自然规律相配合,以代表多种针具,从一至九,“九九八十一,以起于黄钟之数”。“黄钟”乃音律之起始律,以十二音律的无穷变化,说明九针刺法的多样性而能治疗诸多疾病,黄钟数,又称“黄钟之数”。 是以“数”量化的天文历法推算。 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灰放置在律管内,到了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苇膜灰就会自行从律管相应的孔飞出并发出不同的音律,一年十二个月就产生了十二音律。黄钟律与冬至相应,时在十一月。此时苇膜灰会从律管最低音的孔飞出,此时相伴发出的音律即称为“黄钟”或“黄钟律”,故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高诱注“黄钟,十一月也。钟者,聚也。阳气聚于黄泉之下也。,黄钟数既指古乐十二律阴阳各六,也是古代农历月份的别称。古乐十二律相对应太阳历十二个月份。中国民族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 十二律制为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奇数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阳律”或“律”;偶数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六阴吕”或“吕”,总称“六律、六吕,始于一,终于九”语就是指“洛书”及其所表达的天文历法理念。 “洛书”以太阳为坐标,以数理为符号表达了自然界阴阳消长,五季气候变化的运行规律(即“五行”), 都是是针刺治病或者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在内经中随处可见依据季节气候变化来论证针刺选穴、进刺深浅、针刺补泻、刺灸宜忌等等,这就是为何要以“始于一,终于九”作为临证治病的“纲纪”的理由,还请思考 此处“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的“九法”冠于灵枢的一九篇名目之下,是何用意 “九法”分别与各篇内容有何联系,河图,1、“河图”结构,2.“河图”布阵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为土,3.“河图”的文化内涵,天地之数 “河图”有10个数。 1,3,5,7,9为阳,为天。 2、4、6、8、10为阴,为地。 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数阳数相加共55。 故易传系辞有“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之说。 指出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成,奠定了数的十进位制法则 “河图”有1,2,3,4,5,6,7,8,9,10 (即0)是所有数的基数,自此就有了十进位制的运算规则。 内经所谓“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就是十进位制的文化内涵。 素5灵54关于人类年龄10岁为一年龄段的论述,则是十进位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内经十二月太阳历的一月三旬,一旬十日,也是十进位的应用。这十个数也是“十天干”发生的背景,五行之数 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 (“五”)。 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又称“老阳之数”)。 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又称“老阴之数”)。 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96,故化为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内经应用依据“阳主进,阴主退”原则 故55964 (八八六十四) (男) 55649 (七七四十九)(女) 这就是素1男女年龄段划分的数理背景,五行生成之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五行可以对万物进行属性归类。 “五行生成”表达了万物上半年“生”,下半年“成”的自然法则。 “五行生成之数”也就是万物生成数,故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当成之时方能成。 此即“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之意,回答了五行生成数发生的由来,大衍之数 大衍之数的来历有几种计算方法 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 505(五行之数)10(河图之数) 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 50(12910)(河图之数和)5(五行之数) “河图之数”与“洛书之数”之和除以二,之所以要除以二,是因为两者都用实心圆(黑点)和空心圆(白点)表示,二者的黑点和白点都是50的缘故。 5055(河图之数和)45(洛书之数和)2,天干交合之数 “河图之数”,乃十天干之数发生的背景。虽然运气理论中的“十干化运”的五行属性与此有区别,但是此处“交合之数”的组合方法对其是有借鉴意义的。 所谓交合之数,即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 正是万物生成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 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六甲纳音之数 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土的生数),合化为六十甲子五行纳(函纳)音之数。 60512 12正与一个太阳回归年约有12个月相周期变化,从而有了十二地支、十二音律(即六律六吕)。 音律发于自然,故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五声共60纳音。这也是为何在运气推算中有“五音建运”之法的由来,3.“河图”之理的文化内涵,顺时运行之理 面南看到天体的运转方向是自左(东)向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相生顺时针(“左升”)。 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顺时运行;二、四、六、八、十、为阴数顺时运行。皆为顺时针旋转(“左旋”),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 仰视银河系各星的运行皆“左旋”。故有“生气上转左旋”之说。 顺天而行是左旋,所以说顺生逆死,左旋主生。 “左升”(“左旋”)也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为的规定,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五行相生之理 “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 “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土为德为中,故五行以土为主。 内经中多处应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之东方,木,“其数八”;南方,火,“其数七”;中央,土,“其数五”;西方,金,“其数九”,北方,水,“其数六”。因为土的成数为十,逢十进位,故土取生数五。其余四者皆取成数。“运气七篇”中也多次应用,阴阳之理 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 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 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 若将“河图”方形改画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见下图)。 此时水为太阴(应北方、冬季),火为太阳(应南方、夏季),木为少阳(应东方、春季),金为少阴(应西方、秋季),乃太极四象也。 这也是为何有“心为阳中之太阳,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灵枢阴阳系日月),以及为何认为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与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的“太阴”“少阴”文字互倒的理由所在,天文之理银河系星云图 河图与太极河图之数与太极图,河图”依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 五星木,岁星;火,荧惑星;土,镇星;金,太白星;水,辰星。 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其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 五星按木、火、土、金、水星运行顺序,相继出现于天空不同方位,每星各行72天,合周天360度。 在每年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冬气当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概念形成与此有关。 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夏气当令,气候炎热,万物盛长,火行概念形成与此有关。 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春气当令,草木萌芽, “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概念形成与此有关。 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秋气当令,万物衰老凋谢,金行概念成与此有关。 五月土星见于中天,长夏湿土之气当令,万物结实,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土行概念形成与此有关,内经应用“河图”“洛书”之数举例,内经广泛地应用“河图”“洛书”(简称“图”“书”)之数表达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例1、灵枢五十营 【原文,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解析,天周二十八宿天球宇宙观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有7个星宿。这是人身28脉之数发生的天文背景。 宿三十六分十月历法每月各36天,每日运行1分。 人气行一周,千八分28361008分 周身十六丈二尺16.2丈(162尺)81(洛书之数相乘之积)216丈2尺 二百七十息9(洛书数)310 (河图数)270(息) 气行交通于中易传“天地交而万物通焉”。 日行二十五分“河图”或“洛书”阳数之和。 即13 5 7 925,因为卫气属阳,故以 阳数之和计算,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9(洛书数)310 (河图数)270(息)2540息 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 9(洛书数)310 (河图数)270(息)10 (河图数)2700息 一万三千五百息9(洛书数)10 (河图数)洛书之数总和( 12 945 )100刻13500息 气行五十营于身洛书之数和12 945)5(小衍之数,土的生数)50(大衍之数) 或者河图之数和(12 91055)550 或者洛书之数总和45河图之数总和55100,其中有白点、黑点各50 水下百刻 十个10(河图数),即10 10 100(刻) 45(洛书之数总和)55(河图之数总和)100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16丈2尺50周810丈 16丈2尺9(洛书之数)92(双侧,例2、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 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 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 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 奸事,是谓年忌。” 即9岁716岁 9为洛书之数中的阳数之极。 25、34、43、52、61岁均是在上一年龄基础上加9. 例3、素问上古天真论之丈夫“八八”女子“七七,例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 “七”表达西方兑卦秋分节, 阳气渐减而内敛;“八” 表达东北方艮卦立春节, 阴气渐衰,阳气渐盛。 “七损八益”是指顺应 一年四时阴阳消长规律 进行养生,即“四气调神” 的养生方法,二、历法知识与读内经,灵枢官针素问六节藏象论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 此处就将天文历法知识作为从事医学事业的基本要求。 “岁”是天文概念,是指地球诶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天文时间(365.25天)。所有历法都是以太阳为背景制定的。 “年”是历法术语,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文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内经运用了太阳历(十二月太阳历和十月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和北斗历。 不同的历法所规定“年”的时间长短不同,如太阳历的大年366天(灵枢九宫八风),小年365天,太阴历大年355天,小年354天,闰年约384天。 故在内经表示人体腧穴数、溪谷数、肢节数是常会用到这些数,内经应用太阳历一年日数举例 太阳历的特点是一年12个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总计365天(小年)或366天(大年)。 凡用365或366(灵枢九宫八风)之数者,体现太阳历或阴阳合历一年的日数。 凡用360之数者,即为十月历一年的日数(尾数56用于过年)。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灵枢的小针解邪气脏腑病形 邪客 ,素问的六节藏象论 针解 气穴论 气府论 调经论 以及“运气七篇” 等,内经应用阴历一年日数举例 凡用354之数者,即为太阴历一年的日数。 如素问五脏生成“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 内经中十月太阳历的应用 凡用360之数者即为十月太阳历的应用之例。 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素问六节藏象论“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内经中北斗历的应用 北斗历是内经独创的历法,是指以北斗星的斗纲(第1、5、7星)所指时空方位来调整太阳回归年时间的历法。此历法一年为366天,也是太阳历的大年。 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常以冬至之日, 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冬至 一 叶蛰 北方 坎) 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立春 八 天留 东北方 艮) 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春分 三 仓门 东方 震) 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立夏 四 阴洛 东南方 巽) 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夏至 九 上天 南方 离) 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立秋 二 玄委 西南方 坤) 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秋分 七 仓果 西方 兑) 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立冬 六 新洛 西北方 乾) 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招摇 五 中央) “太一”,即北斗星的斗纲,不知年之所加”是指天文历法的推演。包括太阳历法对每年所余14日的置闰,每4年有一个闰年(称为大年),366天。 太阴历法是用一个太阳回归年约有12次月相变化周期为历法确立依据,每年时间长度为354.37天,每月平均29.53天。有大小年之分,大年355天,当年的腊月为30天;小年为354天,当年的腊月为29天。闰年的时间为383.9天。大年或小年的其他月分均为大小月相间,阴阳合历是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特点,既要遵循太阳回归年,又要兼顾月相圆缺规律,于是就用放置闰月的方法予以调整,由于阴历年每年与太阳回归年相差约11天,3年累积月33天,于是有3一闰,5年再闰,19年7闰的方法予以调整。此即“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360度27.32天13.18度。27.32天为恒星月),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素问六节藏象论,年加”,也指五运六气理论中的气运太过不及,以及客主加临等情况。 还指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忌年”。 “气之盛衰”,是指各年份及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太过与不及。 “虚实之所起”,是指不同时季节气候变化给人体造成的虚实病理改变,内经率先垂范 如在“运气七篇”中反复强调要“先立其年,以明其气”,依据气运变化的具体情况实施治病用药的处方原则,如“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写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就针刺方法而言,根据全年季节气候变化施针有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依据月相的盈亏而施针补泻者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缪刺论等。 可见,诸如此类的原文知识,不懂得天文历法是难以得到合理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灵枢官针所要求的“三不知”“不可以为工”的理由,内经应用“图”“书”之数,突出天文历法之理,洛书”是用于表达天文历法的。用数的“奇偶”表达阴阳之气的属性,数值表示阴阳之气多少的量值,其排列顺序能客观的反映一年不同时段、不同方位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 岐伯在回答“先立针经”时指出,“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灵枢九针十二原)并作为该书开篇提出,其意义可想而知。 还有“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素问刺要论)“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素问阴阳类论)。 可见,只有明白“图”“书”所表达的数理知识,和天文历法知识,才能合理的解释内经中有关“数”所表达的科学内涵,三、读内经与十月历法十月历特点,十月历,又称“十月太阳历”,即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减去尾数后的360日等分为十个月的历法。 素9“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就讲的是十月历法。 一年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 十月历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即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每月36天,每两个月72天为一行(即一季),五行(季)为一年,从冬至之日过年之后算起。将冬至日成为“阳旦”,夏至日为“阴旦”。 上半年的五个月为“阳”。第一、二行(季)依次属性为“木”“火”,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 下半年为“阴”,第四、五行(季)依次属性为“金”“水”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唯有第三行(季)属性为“土”由一个属“阳”的月份和一个属“阴”的月份组成。 每一年所余的56天用于(分冬至和夏至)2次过年,不计入月数的划分,十月历与“洛书,史前是用“洛书”表达十月太阳历的。十月太阳历在汉族文化中除了内经以及管子夏小正等极少文献中还能觅其踪迹外,其他文献几乎难见其踪影。但却完整的保存在彝族的经典土鲁窦吉(宇宙的生化)之中。 阳数3表达春季木行72天 ,阳数9表达夏季火行72天, 阳数5表达长夏土行72天,阳数7表达秋季金行72天, 阳数1表达冬季水行72天。 阳数数值的大小反映各季气温的高低,阳数5表达长夏72天土行季节具有特殊性,在中央“土位”,土生万物,其72天分别是四个阴数所反映的各个季节相交接的“四维”各18天,合计72天,这是十二月太阳历的标记。 这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之“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论述,正与此相合。 “洛书”布阵巧妙的用一个属“阳”的月份和一个属“阴”的月份组成,排列在第三季。此季节主万物盛长,故名“长夏”;又有一个属阴的下半年属阴的月份组成,故曰“至阴,十月历与阴阳,在彝族经典土鲁窦吉中,以立杆观测日影的长短变化为依据确定的。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阴阳两部分,当日影从最长的冬至日到日影变为最短的夏至日时,为前半年属阳(5个月)主热;当日影从最短的夏至日到日影变为最长的冬至日时,为后半年属阴(5个月)主寒,一年分为五季十个月是其最大的特点。 十月历有“天、月、行、年”四个主要的时间要素。即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每月36天,每两个月72天为一行(即一季),五行(季)为一年,每一年从冬至之日过年之后算起。 冬至日称为“阳旦”,是称为“阳年”的上半年之始,这5个月亦称为“阳月”。夏至日称为“阴旦”,是称为“阴年”的下半年之始,这5个月亦称为“阴月”。 每一年所余的56天用于“阳年”“阴年”交接之际的节日庆典,不计入月数的划分。 其第一、二行(季)依次属性为“木”“火”,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其第四、五行(季)依次属性为“金”“水”,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唯有第三行(季)属性为“土”由一个属“阳”的月份(五月)和一个属“阴”(六月)的月份组成,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两极,一年一寒暑,植物一年一荣枯。所以刘明武说,“这里的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 也能够合理地解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的一个往返,决定着阴阳二气的升降消长,是天地间万物生发、存在、衍生消亡所仰赖的“天地之道”; 阴阳升降消长,表现为寒暑交替,也决定着万物的变化,故谓其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植物一年的生死荣枯,也由此而发生,故曰“生杀之本始”; 人类是天地万物演化过程中诸多物种之一,无论其生理还是病理,同样也要受到天地阴阳消长的影响,因而必然是医生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所要遵循的根“本”。 “神明”,即阴阳之道。黄帝四经明理“道者,神明之原也。”鹖冠子泰录“夫神明者,大道是也。,可见,有了天文历法的知识背景,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下列原文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精神实质,十月历与五行 十月太阳历将一年360天分为五季(又称“五行”),每季(“行”)各72天,从冬至节日以后五季依次为木火土金水。十月太阳历之所以将一季称为一“行”,是指随着时序的迁移,气候就会不断地移“行”。 这一反映一年五季气候移行变化的规律正好体现了五行相生之序,所以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同样是“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 五行相克理论也就由此衍生。这一内容在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以及春秋繁露中均有表述,不过没有明确提出十月历而已,例2,“阳旦汤” “阴旦汤”-十月历的应用范例 小阳旦汤 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其方由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2两切,甘草2两炙,大枣12枚。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慑慑,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其方由黄芪5两,人参、桂枝、生姜各3两,甘草炙2两,芍药6两,大枣12枚,饴1升。 小阴旦汤 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痢者,其方由黄芩3两,芍药3两,生姜2两切,甘草2两炙,大枣12枚。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其方由柴胡8两,人参、黄芩、生姜各3两,甘草炙2两,芍药4两,大枣12枚,半夏1升洗 。 正阳旦汤 治虚劳里急。小阳旦汤加饴糖1升。 见敦煌出土的古医书卷子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十月历与天干地支 天干在十月太阳历中是用来标记月序的。冬至是观测该年日影变化的起点,所以该月份就为“甲”,依次标记一年的十个月。 十月太阳历每月有36天,分为上中下三旬,于是用十二地支依次标记每旬12天的日序。在土鲁窦吉中,十二地支又是用六种家养的动物(马、牛、羊、猪、鸡、狗),六种野生动物(龙、蛇、虎、兔、鼠、猴)标记。这样使抽象的地支形象生动并与每个人都联系在一起,依据彝族十月太阳历法天干记月、地支记日的史料,合理地解释了天干地支的由来,也弥补了上自易经尚书诗经,下到秦汉的重要文献,涉及干支的文献众多,但是都未能指出干支从何而来之欠缺。 在天干地支的计时应用,十二月太阳历与十月太阳历有别,十二月太阳历以十二地支记月,从冬至所在的11月为起点,依次标记十二个月的月序,每月三旬,一旬十日,依次用十干标记。 在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鹖冠子淮南子中都有十月历一季72天的记载,内经应用十月太阳历法举例,鉴于一年10个月360天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所以内经中大凡涉及五季,每季72天的原文即可视为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 其一,以“河图”十天干标记月序的应用。 例1,素问六节藏象论 “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例2,素问阴阳离合论“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例3,素问藏气法时论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例4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肝为 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为五变,例5素问风论,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其日甲乙”本意是指在逢甲逢乙之月的所有时日都为肝气所旺,绝非只旺于甲日、乙日。 因为 只有十月太阳历才分五季;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句只有用十月太阳历才能解释清楚,否则“其日戊己”无法落到实处。 每脏所旺为一季绝非是一季的几天。 其他心“其日丙丁”,脾“其日戊己”,肺“其日庚辛”,肾“其日壬癸”皆如此。 本节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十月历的月序而非“日干,当然,将“其日甲乙”“其日丙丁”等按照日干支理解虽然亦通,但是按十月历的十干记月理解则更为顺畅。 如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尹知章注“甲乙统春之三时也。” 素问风论“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孙鼎宜“按所云十干,皆统一时言,非仅谓值其日也”的解释颇有见地,显然他在斟酌了用日干解释此处的甲乙丙丁十干于理难通之后,才指出以“时”(季节)诠释的合理性,说明黄帝内经运用十干纪月理念诠释原文的合理性。显然这两篇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十月历的月序而非“日干,例6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 例7素问阴阳类论 “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另外,五运六气理论的发生,源于“河”“洛”背景下的十月太阳历(五运)和十二月太阳历(六气),大凡中华文化中“五”“六”构词时,应当说摆脱不了这一文化背景。所以在研读内经时要多从源头上思考,在中华民族的历法史的进程中,先有十月历后来出现了十二月历,后者既应合了一个太阳回归年约为12个朔望月,更有利于农耕活动。内经之中既有太阳十月历的内容,更多的是太阳十二月历的内容,研读原文时要兼顾二者。 “洛书”“河图”以及十月历等古文化与内经相关原文比较中,可以看出内经理论发生的文化背景久远,告诉人们不懂得诸如“洛书”“河图”十月历法知识,是难以满意的回答相关原文的“所以然,反 思,1、为何在灵枢九宫八风中早有“洛书”“八卦”等内容而历代的研究者未曾涉及而现今的学者更是置若罔闻 2、为何对灵枢中两次提到“法天” “法野”而学者们也是置若罔闻 3、 “七损八益”自杨上善至今有多种说法但都不尽合理,为何有此种情况而不予深究而予以错误的解释 4、十月太阳历在20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揭示,30年来,为何对内经中保留的相关遗痕不能用此精神加以认识,参考资料,1、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5(2),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