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全国1卷实验题的特点及其备考策略.ppt
近三年全国1卷实验分析 高要区第二中学程飞 物理科要考察的能力 1 理解能力2 推理能力3 分析综合能力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 实验能力能独立地完成实验 能明确实验目的 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能控制实验条件 会使用仪器 会观察 分析实验现象 会记录 处理实验数据 并得出结论 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制定解决方案 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 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 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 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同时 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 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近三年实验题情况 备考建议 1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素养 熟悉高中课程要求的基本仪器的基本原理 操作规范 正确读数和具体应用 2 在教学过程中 立足于考纲 对于书本中的实验要让学生将课本中的实验亲自做一做并且不能满足与 知其然 而应该做到 知其所以然 3 在务实教材中学生实验的设计思想 实验原理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 减少误差措施 复习时要体现 变 的思想 通过适当求变求新 拓展实验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原理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谢谢 13年全国1卷 22 图 a 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回答下列为题 1 测量d时 某次游标卡尺 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 的示如图 b 所示 其读数为cm 2 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 s tA 和 tB 表示为a 3 动摩擦因数 可用M m a 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 4 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 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 填 偶然误差 或 系统误差 14年全国1卷22 6分 某同学利用图 a 所以实验装置及数学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的对应关系图 如图 b 所示 实验中小车 含发射器 的质量为200g 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定滑轮 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 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该同学的结果 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 填 线性 或 非线性 关系 2 由图 b 可知 a m图线不经过原点 可能的原因是 3 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 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 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 的结论 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 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钩码的适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15年全国1卷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粗制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实验 所用器材有 玩具小车 压力式托盘秤 凹形桥模拟器 圆弧部分的半径为R 0 20m 完成下列填空 1 将凹形桥模拟器静置于托盘秤上 如图 a 所示 托盘秤的示数为1 00kg 2 将玩具小车静置于凹形桥模拟器最低点时 托盘秤的示数如图 b 所示 该示数为 kg 3 将小车从凹形桥模拟器某一位置释放 小车经过最低点后滑向另一侧 此过程中托盘秤的最大示数为m 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 记录各次的m值如下表所示 4 根据以上数据 可求出小车经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为 N 小车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m s 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 80m s2 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13年全国1卷23 8分 某学生实验小组利用图 a 所示电路 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 xlk 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 使用的器材有 多用电表 电压表 里程5V 内阻十儿千欧 滑动变阻器 最大阻值5k 导线若干 回答下列问题 1 将多用电表挡位调到电阻 xlk 挡 再将红表笔和黑表笔 调零点 2 将图 a 中多用电表的红表笔和 填 1 或 2 端相连 黑表笔连接另一端 3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适当位置 使多角电表的示数如图 b 所示 这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 c 所示 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k 和V 4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 此时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和V 从测量数据可知 电压表的内阻为12 0k 5 多用电表电阻挡内部电路可等效为由一个无内阻的电池 一个理想电流表和一个电阻串联而成的电路 如图 d 所示 根据前面的实验数据计算可得 此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V 电阻 xlk 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为k 14年全国1卷23 9分 利用如图 a 所示电路 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待测电源 电阻箱R 最大阻值999 9 电阻R 阻值为3 0 电阻R 阻值为3 0 电流表 量程为200mA 内阻为R 6 0 开关S 实验步骤如下 将电阻箱阻值调到最大 闭合开关S 多次调节电阻箱 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阻箱相应的阻值R 以为纵坐标 R为横坐标 作 R图线 用直线拟合 求出直线的斜率k和纵轴上的截距b 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用E和r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则与R的关系式为 2 实验得到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其中电阻R 3 0 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b 所示 读出数据 完成下表 3 在图 c 的坐标纸上将所缺数据点补充完整并作图 根据图线求得斜率k A 1 1 截距b A 4 根据图线求得电源电动势E V 内阻r 15年全国1卷23 9分 图 a 为某同学改装和校准毫安表的电路图 其中虚线框内是毫安表的改装电路 1 已知毫安表表头的内阻为100 满偏电流为1mA R1和R2为阻值固定的电阻 若使用a和b两个接线柱 电表量程为3mA 若使用a和c两个接线柱 电表量程为10mA 由题给条件和数据 可求出 2 现用 量程为3mA 内阻为150 的标准电流表对改装电表的3mA挡进行校准 校准时需选取的刻度为0 5 1 0 1 5 2 0 2 5 3 0mA 电池的电动势为1 5V 内阻忽略不计 定值电阻R0有两种规格 阻值分别为300 和1000 滑动变阻器R有两种规格 最大阻值分别为750 和3000 则R0应选用阻值为 的电阻 R应选用最大阻值为 的滑动变阻器 3 若电阻R1和R2中有一个因损坏而阻值变为无穷大 利用图 b 的电路可以判断出损坏的电阻 图 b 中的为保护电阻 虚线框内未画出的电路即为图 a 虚线框内的电路 则图中的d点应和接线柱 填 b 或 c 相连 判断依据是 3年力学实验特点 1 相对基础 难度不大 学生易拿分2 注重考察课本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3 考查基本工具的使用 读数等基础知识 电学实验特点 1 考查实验的基本原理 仪器的使用2 考查实验细节和数据处理3 考查相对灵活 难度更高 尤其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4 对学生的只是迁移的能力 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要求更高 2014年广东电学题目34 1 8分 某同学设计的可调电源电路如图22 a 所示 R0为保护电阻 P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闭合电键S 用电压表测量A B两端的电压 将电压表调零 选择0 3V档 示数如图22 b 电压值为V 在接通外电路之前 为了保证外电路的安全 滑片P应先置于端 要使输出电压U变大 滑片P应向端 若电源电路中不接入R0 则在使用过程中 存在的风险 填 断路 或 短路 2014年广东力学题目 2 10分 某同学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设计实验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压缩量的关系 如图23 a 将轻质弹簧下端固定于铁架台 在上端的托盘中依次增加砝码 测得相应的弹簧长度 部分数据如下表 有数据算得劲度系数k N m g取9 8m s2 取下弹簧 将其一端固定于气垫导轨左侧 如图23 b 所示 调整导轨 是滑块自由滑动时 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大小 用滑块压缩弹簧 记录弹簧的压缩量x 释放滑块 记录滑块脱离弹簧后的速度v 释放滑块过程中 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 重复 中的操作 得到v与x的关系如图23 c 有图可知 v与x成关系 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 对同一根弹簧 弹性势能与弹簧的成正比 练习 8分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 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 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 手持另一端向左拉 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 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 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 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 图中A的示数为 N 2 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 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 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 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 改变拉力 进行多次实验 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3 某次实验中 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 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2013年电学 2 图17 a 是测量电阻RX的原理图 学生电源输出电压可调 电流表量程选0 6A 内阻不计 标有长度刻度的均匀电阻丝ab的总长为30 0cm 根据原理图链接图17 b 的实物图 断开S2 合上S1 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为3 0V时 单位长度电阻丝为电压u V cm 记录此时电流表A1的示数 保持S1闭合 合上S2 滑动c点改变ac的长度L 同事调节电源输出电压 使电流表A1的示数与步骤 记录的值相同 记录长度L和A2的示数I 测量6组L和I值 测量数据已在图17 c 中标出 写出RX与L I u的关系式RX 根据图17 c 用作图法算出RX